close

早安健康 2019/12/12

 

許多人一聽到糖尿病,總會與終生服藥、各種糖尿病併發症聯想在一起,即使有意控管血糖,飲食上的種種限制也讓人感覺不便。不過歐美近年研究成果顯示:糖尿病初期光憑減重,就可能將血糖控制到正常範圍,也不必面對截肢、腎功能降低、甚至是比其他疾病患者高2~3倍的失智症風險!
 

減重能降低內臟囤積的脂肪、恢復正常血糖值



根據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的糖尿病‧代謝‧內分泌副教授坂本昌也表示,2017年9月在葡萄牙舉辦的歐洲糖尿病學會發表了「病人因為減重而無須服藥就能維持正常血糖值的可能性很高」的結論。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與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以64名發病在6年以內的積極進行減重之患者、與沒有進行積極體重控制之患者的情形比較,減重組中有29人因為囤積在肝臟與胰臟的脂肪減少,於是血糖控制得到改善,恢復到正常的血糖值以內。 (編輯推薦:糖尿病能不能斷根?醫師這樣幫他控血糖,更近停藥一步)
 

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的比率高於其他疾病患者2~3倍



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的高齡者診療科主任‧羽生春夫教授表示:糖尿病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最後需要洗腎的風險,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更比其他疾病的患者高上2~3倍。同時糖尿病患者身上會發生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糖尿病型失智症,也容易罹患腦血管型失智症。

跟健康的人比較起來、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高出了1.5倍、罹患腦血管型失智症的比例高出了2.5倍。雖然腦血管型失智症通常發生在腦梗塞、腦出血的病人身上,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出現的失智症,有50%為阿茲海默症、25%為腦血管型失智症,10%為糖尿病型失智症,其他則為混和型。

根據日本國立國際疾病研究中心內的糖尿病情報中心發表之研究結果,糖尿病患者在持續高血糖狀態下、容易使阿茲海默症與腦血管性失智症的病情惡化速度加快,但在治療過程中要是血糖值控管不佳、造成患者處於持續的低血糖狀態、則會出現糖尿病性失智症的發病。
 

腦血管型失智與糖尿病型失智跟阿茲海默症完全不一樣



岡山大學研究院的阿部康二教授進一步說明:腦血管性失智症是因為腦血管病變使神經細胞死亡、引發腦部負責傳達信息的腦白質減少而引發的,由於是負責傳達情報的腦白質減少,患者便無法想起以前會做的生活中如穿衣穿鞋這些事要怎麼做,動作也變得緩慢、發呆恍神的時間變長;漸漸隨著被影響到的大腦範圍越來越廣,患者會失去活力、變得不說話,而傳達感情這件事也會失去控制,變得會忽然大哭大笑、突然生氣發火。

而根據羽生春夫教授解釋:大眾認知中的糖尿病風險為影響視力的網膜病變、腎臟病變、以及雙腳的下肢末梢神經障礙,但臨床上越來越多醫師注意到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控制不良、持續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影響到腦血管與神經細胞的情況、進而引發失智。

 

糖尿病型失智症診斷的依據為「是糖尿病患者、有實行機能障礙與明顯的注意力低下」和「經過MRI檢查與腦血流檢查確認並非阿茲海默症患者」兩種,醫界認為太高的血糖值影響到了大腦神經叢,和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良時出現的下肢末梢神經病變類似;而低血糖則無法提供腦細胞充足的養分與燃料、因此造成腦細胞機能低下或損傷,出現失智的症狀。 (編輯推薦:糖尿病併發血管型失智!每天1大匙預防失智症)

糖尿病型失智症患者與腦血管型失智症患者一樣,大腦整體出現的變化非常大;會忘記穿衣穿鞋這些日常活動要怎麼執行,也一樣會漸漸失去活力;同時開口說話次數會減少,病人無故發呆恍神的時間越來越長。

不過糖尿病型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及腦血管性失智症不同之處為:患者只要能早期發現,重新做好血糖控制後,失智的狀況便有可能減輕甚至復原。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便以減重來恢復血糖值,是最安全的路。

糖尿病患者如何減重、控制血糖?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刊載、萬芳醫院營養師莊世玟所撰寫文章 建議,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要目標為避免體重增加;而透過飲食、運動等方式,也有助於控制血糖與體重。

建議的運動方式為:每周五天、每天總共30分鐘以上,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比較輕鬆的散步、健走開始,再慢慢嘗試慢跑、游泳等。

飲食上除了減少糖、油、鹽的使用,以及攝取充足的纖維以外,也要避免大份量、高熱量食物。建議用五穀雜糧取代主食,多吃蔬菜以及低熱量的蒟蒻、白木耳、仙草、愛玉等食物;水果除了要控制份量,也要以完整的新鮮水果為主而非喝果汁,才能避免血糖飆高。

此外研究也顯示,減少5~15%的體重,對於改善空腹血糖、胰島素過高、高血脂、高血壓、葡萄糖耐受度等都有效果,合理減重目標應為6個月減輕10%體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udents 的頭像
    students

    ylshsh101的部落格

    stude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