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傳媒 2017/10/03

 

 
無論是人類、鳥獸、昆蟲、植物,地球上的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適應地球的自轉與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從分子的角度揭示生理時鐘「滴答」走動的方式。
向日葵在太陽尚未升起時已經朝向東方,人在亮如白晝的辦公室待到半夜照樣想睡,生物的自然節律並不依賴外界刺激,而是由內在機制掌控。鐘表的核心零件是振蕩器,例如鐘擺與石英電路,它們產生穩定的周期性振動。那麼生物的這種振蕩器是什麼?
人們很早就發現生物節律特徵可以遺傳,隨著分子生物學發展,科學界逐漸提出「生物生理時鐘基因」的設想。197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西摩.班澤(Seymour Benzer)與羅納德.科諾普卡(Ronald Konopka)用果蠅做實驗,篩選相關的基因突變。
果蠅的破蛹羽化有特定節律,野生品種只在一天的特定時刻破蛹而出,周期是24小時。科諾普卡等人培養並篩選了周期更長或更短、甚至沒有周期的果蠅,發現它們在基因組的同一區域發生突變,藉此定位了生物生理時鐘基因,命名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發展水準,人們無法弄清這個基因的代碼序列,因為複製果蠅的技術於1970年代晚期才出現。諾貝爾官網新聞稿對「晝夜節律」的圖示。(諾貝爾獎官網新聞稿)
諾貝爾官網新聞稿對「晝夜節律」的圖示。(諾貝爾獎官網新聞稿)
 
1984年,3名美國科學家,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赫(Michael Rosbash)、楊格(Michael W. Young)複製出「周期」基因,並把它編碼的蛋白質命名為「PER」。他們發現,果蠅體內的PER蛋白質濃度有規律地變動,振蕩周期正是24小時。至此,人們找到了生物生理時鐘的「振蕩器」,接下來就是弄清其運作原理。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Is Awarded To 3 Americans For Work On Circadian Rhythm https://t.co/Q75zGhzG7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udents 的頭像
    students

    ylshsh101的部落格

    stude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