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麗莎白二世「倫敦橋」治喪計畫,讓各路王室成員重新聚集。專家指出,英王室的肢體語言出現了巨變,更願意嶄露情緒。
2. 威廉與凱特、哈利與梅根睽違逾2年再次一同公開出現,凱特卻似乎不願與梅根互動,能感受到妯娌之間的緊張氛圍。
3. 總是孤立、憂鬱的查爾斯三世,這次反受到民眾熱情支持,讓他受寵若驚;但唯一例外是安妮長公主,仍竭力維持自制仿效女王。
71歲英國知名肢體語言專家兼作家詹姆斯(Judi James)告訴《華爾街日報》,過去一週是她40年職涯中最忙一週,日以繼夜的工作,連下午4點都還穿著睡袍在寫作!
這是因為,9月8日,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辭世,英國旋即展開為期10天的「倫敦橋」治喪計畫。國家大事讓各路王室成員重新聚集,大家都超想知道,究竟成員們在想什麼?
詹姆斯引述家人互相擁抱、拭淚和在悲傷中團結的照片,表示她看見王室的肢體語言這次出現了「徹底的、幾乎一夕間的轉變」,似乎對於向大眾展現悲傷,感到很自在;相比之下,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過世時,王室展現較多的,則是克制。
另一位有「人肉測謊機」之稱的肢體語言專家斯坦頓(Darren Stanton)同意,女王去世後的幾天內,王室似乎接受了一種新的、更加情緒化的公眾存在。
王室四人幫團聚,卻能嗅到妯娌不合
最為人關注的是自2020年初以來,便未曾一起公開露面的王室四人幫——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與妻子凱特(Kate Middleton)、以及哈利王子(Prince Harry)與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竟然一同現身溫莎城堡接受民眾致意。
威廉認為這一刻是家庭在極其困難時期,團結一致的重要表現,專家洛伊賽爾(Katia Loisel)分析,威廉為此努力包容並接近哈利與梅根;反觀凱特卻似乎「不願與梅根互動」,因為缺乏與梅根眼神交流、互動和承認,表明正在冷落她。因此,確實能感受到兩位妯娌之間,存有一股緊張氛圍。
「在很多場合,梅根都看著凱特,但目光沒獲得回報,」洛伊賽爾補充,凱特的動作看起來很緊繃,看向梅根的眼神冰冷、目光固定、嘴唇緊閉,而梅根看起來有點嚇到、猶豫不決,接著側著身子走離凱特,頭微微低下。
又像是梅根的手猶豫舉起,好像要揮手,卻又停在半空中,停下來整理頭髮,或是單手擺在身前握住自己另一隻手臂。這種保護措施,暗示著不安和沒自信;或許感受到妻子的無所適從,哈利則是溫柔地站在她身後,並以保護性、確保支持的方式觸碰她的手臂並引領她。
不過,當女王移靈西敏寺時,四人幫再次把不合放在一邊,肩並肩送別親愛的祖母。詹姆斯表示,王室成員之間都隔著蠻大的空間差距,也沒什麼互動,這讓他們每人看起來都很孤獨,且各自陷入沉思。
「當凱特進入大廳時,她似乎和身旁的蘇菲(女王最小兒子愛德華王子的妻子)一樣默默地悲痛欲絕,吃力的吞嚥,噘起嘴唇,瞇著眼睛,暗示她快哭了,」她舉例。
唯一例外是哈利與梅根,站在兄嫂後面時,他們緊緊牽著手。雖然外界抨擊,莊嚴肅穆的場合中,不該出現親密舉動。不過,詹姆斯分析,對兩人而言,這幾乎非常必要,因為身為在場唯一真正承認彼此的人,緊握手宛如就是他們的情緒生命線。
查爾斯受寵若驚,安妮保持自制仿效女王
至於新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與王后卡蜜拉,在白金漢宮外與民眾打招呼時,感受到了民眾對他與過世母親的愛,因此受寵若驚。詹姆斯解釋,國王在民眾前四處走動與互動,是國家「連結與同情」的強烈時刻,反映全國上下與新王,同樣都感到悲傷。
這份共同的情感,讓國王覺得能坦然表現出他的脆弱。一直以來,看似孤立無援、憂鬱、且與公眾稍有距離的查爾斯,這次反受到民眾熱情支持、簇擁、甚至親吻。而他也多次被拍下舉起雙手、擁抱等姿勢,顯示巨大的肢體語言變化。
雖然,國王被批評短短幾天內數度發火,包含要求屬下把文具移開、因筆漏水而破口大罵,但數名專家表示,他正強忍喪母之痛,並且他可能是更有權威的君主角色,「因他將非常精確地表達希望如何完成工作,」詹姆斯說。
不過,面對更情緒化的王室公眾存在,唯一例外,是女王的唯一女兒——安妮長公主(Princess Anne)。
從蘇格蘭巴爾摩勒爾城堡起,安妮還全程陪伴母親從愛丁堡飛抵倫敦。不同於其他王室成員,詹姆斯認為,她藉由盡力保持自制與拘謹來展現力量,效法已逝雙親的堅忍不拔。
例如,儘管丈夫就在身旁,她卻似乎為了避免觸發流淚等敏感情緒,而故意不進行任何肢體與眼神互動;在西敏寺,她無法把目光轉離靈柩,彷彿要守護並注視母親到最後一刻。
不過,從她不斷觸摸手提包、把包包塞到手臂下面,其實也暗示焦慮。安妮的身影,不禁令人想起女王去年在丈夫菲利普親王的葬禮上,孤身一人所散發出的強大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