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 2019/01/03

 

對全世界的海洋而言,日本(Japan)是個舉世知名的海鮮大國,不僅日本人民愛海鮮已到了一種瘋狂的地步、各式生魚片和飲食文化應運而生,它還供應了全球重要的海鮮市場,更以狂妄的出口漁獲量自豪……

在2009年,一部揭露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血腥獵海豚文化的紀錄片《血色海灣》(The Cove)上映,導演路易賽侯尤斯(Louie Psihoyos)以冒險偷拍、海底偽裝攝影、私下記錄、訪問的方式,向世人昭告這個見不得人的殘忍文化,引起廣大觀眾迴響,本片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榮耀肯定。

在電影中,導演揭露該地每年捕殺的海豚至少就超過2萬隻,大部分用來供應全日本海豚肉饕客的市場,而一些較健康、充滿年輕活力的海豚則會被活捉,賣到各地海洋公園以供娛樂表演用,但不論命運是死是活,這些海豚都一輩子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權利。

當年電影上映後,引起了全世界民眾的反感,大量環保團體聚集到太地町舉布條抗議,冀望終止這令人詬病的盲目傳統,特別是在那被染成腥紅色的悲劇海灣中,道出了人類予取予求、肆無忌憚的狂妄和自私。

退出委員會 恢復商業捕鯨行動

然而,縱使面對各方的輿論撻伐,日本始終不改它恣意的堅持,除了本來就有的獵殺海豚外,更在近日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宣告2019年開始將恢復捕鯨行動。

國際捕鯨委員會是個成立於1949年的國際化組織,專注於捕鯨產業的保護和管理,並於1982年宣告暫停捕鯨的禁令,會員國除了必須遵守規則,也得在不傷害生態系的維護下,盡可能地保護海洋。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內閣官房長官Yoshihide Suga表示,「日本之所以要退出,肇因於委員會未能發展可持續的捕鯨業,而是一味地過度保護。」

為此,同樣身為會員國的澳洲(Australia)當局強調「非常失望」;紐西蘭(New Zealand)政府則對日本如此「過時且不必要的做法感到十分遺憾」。保育團體更譴責這個決定。

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會長凱蒂布洛克(Kitty Block)說,「離開捕鯨委員會,然後繼續在大海上進行商業的濫捕,日本儼然回到了當年的海盜國家,完全不受任何束縛,進而殺死在大海中最智慧且體型最龐大的生物。」

以科學研究之名 行濫捕之實

目前在全球,僅有日本、冰島(Iceland)和挪威(Norway)繼續捕殺鯨魚,而日本更每年以「科學研究」的名義,替每年都在南極進行的捕鯨行動辯護,它們強調這對評估鯨魚族群的數量是必要的。甚至在2016年,日本就屠殺了333頭鯨魚。

在一份最新的統計報告中,動物福利研究所(Animal Welfare Institute)發現,自有統計數據以來,日本、挪威和冰島已造成3萬8539頭鯨魚死亡,其中約2萬2000頭鯨魚是被日本船隻殺害。

該機構表示,日本「研究」捕鯨活動目的宣稱是為了保持該產業的活力,也是延續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但實際上只是為了供應鯨肉市場,以優渥的經濟價值,滿足饕客的胃口。

事實上,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捕鯨活動,引起澳洲和紐西蘭等南太平洋國家的抗議和反對,並多次與保護鯨魚的組織在海上爆發衝突。2010年,澳大利亞政府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指日本以科學研究為名捕殺鯨魚,只是掩飾捕鯨的商業目的。

調查發現,日本每年會補捉850隻南極小鬚鯨、220隻小鬚鯨、100隻鯨魚、50隻布氏鯨、50隻長鬚鯨和10隻抹香鯨等,數量十分龐大。

環保主義者駁斥,鯨魚族群已經在人類幾世紀以來的濫捕,數量臨界到非常瀕危的地步,也很難再恢復以往的榮景,再復育的速度更是緩慢;於此同時,牠們還得應付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的生存威脅,包含塑膠垃圾、化學汙染和噪音。

狩獵和捕殺鯨魚的想法引起了西方人普遍的反感,而許多日本民眾也自發性地在捕鯨港口,高舉布條呼聲抗議。

歷史芥蒂 老一輩日本人對鯨魚肉有眷戀

鯨魚肉是日本很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它幫助了日本從二戰後的蹂躪與傷痛迅速恢復過來。當時,日本國內糧食缺乏,鯨魚肉曾經是重要的糧食補給,作為營養午餐的蛋白質來源之一,因此老一輩的日本人因此對於鯨魚肉存有眷戀。

但現在鯨肉已經不再那麼受到歡迎,年輕人也不再以鯨肉為首選,再加上捕鯨禁令,許多漁民的生計受到威脅。但部分市場仍可買到生肉、熟食或鯨魚罐頭。

為此,日本政府認為這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追溯至幾世紀前,不可抹滅也不能消失。

捕鯨獵人:我們不以為恥

澳洲保育團體以行動訴求表達抗議

以獵殺海豚飽受爭議的太地町,漁業合作社高級官員Yoshifumi Kai說,「我知道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不道德的,但公開我們殺海豚的過程更令人匪夷所思,因為你永遠不會在公開場合看見牲畜被屠宰的過程。」

「國外常常問我們,為什麼要殺死這些可愛的動物,但對我們來說牠們就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太地町町長Kazutaka Sangen表示,當他還是個男孩的時候,全村民們都把獵豚看作再基本不過的日常,這是保持傳統,是祖先留下來的智慧。

他強調,從前這個地方由於土壤貧瘠,不能種植稻米或蔬菜,也沒有天然供水,所以我們必須殺死海豚進食,「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生存的地方,我們將永遠感謝祖先的犧牲,才讓我們生活在這裡。」

傳統上,太地町漁民認為他們是個捕鯨社會,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他們都是依賴這種方式維持家計,許多當地出生的孩童也以捕鯨為志向,他們不能接受現代人反對捕獵鯨豚的傳統,並說道,「如果這樣是殘忍、破壞保育的話,那其實牛、豬也都不該吃了。」

但事實上專家強調,牛與豬屬畜牧業,可以人工眷養,但海豚卻不行。

國際捕鯨委員會說,在21世紀的這個年代,全球更應該加強國際合作,以拒吃鯨魚、海豚肉的方式表達訴求,並保護我們的大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

圖片來源:whales.orgasahimashablenikkeisputniknewshakaimagazine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ude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