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健康醫點靈 2015/08/02
最近由於精神壓力引發「大腸激躁症」(一般稱為IBS),反覆發生便秘或腹瀉的人急速增多。這是因為精神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排便異常,腸道真的是個對壓力很敏感的器官。
腸道能第一時間判斷「有害食物」
「腸道運作是為了消化食物」這是極為普遍的想法。不過,腸道也肩負排除病原菌、合成人體必需維生素、產生免疫力等重要任務。
人類腸道具備等同於大腦的神經細胞量,難怪有人說「腸道是人類第二個大腦」。我個人倒是覺得,腸道比大腦聰明多了。
以「判斷有害食物」這件事為例,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即使已進入人體,大腦還是無法察覺;相對地,細菌一進入人體,腸道便會出現劇烈的抗拒反應,引發嘔吐、腹瀉,或是對肝臟、胰臟下達指令,盡速將細菌排出體外。這些並非大腦命令腸道運作,而是腸道自行判斷後所執行。
此外,就算腦死,腸道仍然可維持運作,可是一旦腸道死了,大腦也就跟著完全停擺。
再者,讓人們感到幸福的血清素和多巴胺也是由腸道合成並送往大腦。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腸道比大腦聰明」的原因了。
腸重點Check!
腸道比大腦聰明。
腸道會判斷吃進嘴裡的東西是否有害。
腸道比大腦早一步感到「幸福」。

腸內完全沒壞菌,身體反而不健康
腸道約六∼十公尺長,由於腸道黏膜呈現皺摺狀,因此表面積非常寬廣,相當於一個網球場的大小。黏膜上分布大量的腸內細菌,特別是從小腸末端到大腸的部位,密布情況如同花田,稱之為「腸內菌叢」。腸內細菌的集合體即腸內菌叢,會攻擊由外界侵入人體的異物並加以驅除。
造就腸內菌叢的細菌分為益菌、壞菌,以及伺機性感染菌。益菌(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能整頓我們的腸道,壞菌(大腸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等)則為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
「腸道運作是為了消化食物」這是極為普遍的想法。不過,腸道也肩負排除病原菌、合成人體必需維生素、產生免疫力等重要任務。
人類腸道具備等同於大腦的神經細胞量,難怪有人說「腸道是人類第二個大腦」。我個人倒是覺得,腸道比大腦聰明多了。
以「判斷有害食物」這件事為例,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即使已進入人體,大腦還是無法察覺;相對地,細菌一進入人體,腸道便會出現劇烈的抗拒反應,引發嘔吐、腹瀉,或是對肝臟、胰臟下達指令,盡速將細菌排出體外。這些並非大腦命令腸道運作,而是腸道自行判斷後所執行。
此外,就算腦死,腸道仍然可維持運作,可是一旦腸道死了,大腦也就跟著完全停擺。
再者,讓人們感到幸福的血清素和多巴胺也是由腸道合成並送往大腦。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腸道比大腦聰明」的原因了。
腸重點Check!
腸道比大腦聰明。
腸道會判斷吃進嘴裡的東西是否有害。
腸道比大腦早一步感到「幸福」。
腸內完全沒壞菌,身體反而不健康
腸道約六∼十公尺長,由於腸道黏膜呈現皺摺狀,因此表面積非常寬廣,相當於一個網球場的大小。黏膜上分布大量的腸內細菌,特別是從小腸末端到大腸的部位,密布情況如同花田,稱之為「腸內菌叢」。腸內細菌的集合體即腸內菌叢,會攻擊由外界侵入人體的異物並加以驅除。
造就腸內菌叢的細菌分為益菌、壞菌,以及伺機性感染菌。益菌(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能整頓我們的腸道,壞菌(大腸桿菌或產氣莢膜梭菌等)則為人體帶來不良的影響。
腸內菌叢中絕大多數都是伺機性感染菌,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它們就會投靠壞菌興風作浪。
大家應該建立一個觀念,腸道內毫無壞菌並非好事,因為益菌需要壞菌才得以發揮功效,不過壞菌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造成便秘或免疫力下降。有適量的壞菌存在,才能確保腸道環境安全,如何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腸重點Check!
腸內細菌的集合體稱為腸內菌叢。
腸內細菌分為益菌、壞菌、伺機性感染菌。
有適量的壞菌,才能維持腸內環境。

多吃寡糖、發酵食物,增加腸內益菌
為了整頓腸內環境,維持腸道內益菌與壞菌數量平衡很重要。壞菌一旦增多,平衡就會崩盤,因此,我們必須多攝取能成為益菌食糧的食物。益菌喜愛的食糧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包括膳食纖維和寡糖。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兩種:水溶性纖維富含於紫菜、豆類、水果之中;非水溶性纖維大多存在於榖類、蔬菜和豆類。雖然腸內細菌偏好水溶性纖維,但也不等於「不需要非水溶性纖維」。由於人體無法消化非水溶性纖維,因此非水溶性纖維能增加排便量,刺激並活化腸道蠕動,是促進排便的重要物質。
寡糖是使用澱粉或砂糖、黃豆等原料製成的醣類。多攝取寡糖能夠促進比菲德氏菌等腸內益菌增生,並減少腸內壞菌。其他含有糖醇、乳清發酵物的食物也能使腸內益菌增生,最好多多攝取。
腸重點Check!
保持腸道內益菌和壞菌的平衡非常重要。
膳食纖維及寡糖是腸內益菌的食糧。
當我們攝取膳食纖維或寡糖時,腸道會變活潑。

常常跑廁所?腸躁症其實是精神疾病
根據了解,人類只要曝露在不安或緊張的情緒中,腸內細菌的平衡就會瓦解。
大家應該建立一個觀念,腸道內毫無壞菌並非好事,因為益菌需要壞菌才得以發揮功效,不過壞菌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造成便秘或免疫力下降。有適量的壞菌存在,才能確保腸道環境安全,如何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腸重點Check!
腸內細菌的集合體稱為腸內菌叢。
腸內細菌分為益菌、壞菌、伺機性感染菌。
有適量的壞菌,才能維持腸內環境。
多吃寡糖、發酵食物,增加腸內益菌
為了整頓腸內環境,維持腸道內益菌與壞菌數量平衡很重要。壞菌一旦增多,平衡就會崩盤,因此,我們必須多攝取能成為益菌食糧的食物。益菌喜愛的食糧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包括膳食纖維和寡糖。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兩種:水溶性纖維富含於紫菜、豆類、水果之中;非水溶性纖維大多存在於榖類、蔬菜和豆類。雖然腸內細菌偏好水溶性纖維,但也不等於「不需要非水溶性纖維」。由於人體無法消化非水溶性纖維,因此非水溶性纖維能增加排便量,刺激並活化腸道蠕動,是促進排便的重要物質。
寡糖是使用澱粉或砂糖、黃豆等原料製成的醣類。多攝取寡糖能夠促進比菲德氏菌等腸內益菌增生,並減少腸內壞菌。其他含有糖醇、乳清發酵物的食物也能使腸內益菌增生,最好多多攝取。
腸重點Check!
保持腸道內益菌和壞菌的平衡非常重要。
膳食纖維及寡糖是腸內益菌的食糧。
當我們攝取膳食纖維或寡糖時,腸道會變活潑。
常常跑廁所?腸躁症其實是精神疾病
根據了解,人類只要曝露在不安或緊張的情緒中,腸內細菌的平衡就會瓦解。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霍爾德曼(Haldeman)博士在調查太空飛行員與腸內細菌的關係時發現,當飛行員處於極度不安和緊張的狀態時,腸內壞菌就會增加。另一份報告則指出,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之後,災民的糞便中念珠菌和綠膿桿菌等壞菌增多了。
為什麼人類感受到壓力,腸內壞菌就會增多呢?
因為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消化道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神經傳達物質。大腸桿菌因此變得很活躍,腸內壞菌愈來愈占優勢。之後轉變成一種正腎上腺素(又稱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刺激交感神經。
最近由於精神壓力引發「大腸激躁症」(一般稱為IBS),反覆發生便秘或腹瀉的人急速增多。這是因為精神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排便異常,腸道真的是個對壓力很敏感的器官。
腸重點Check!
過度的精神壓力會破壞腸內細菌平衡。
每當感到壓力時,腸道內的壞菌就會增多。
大腸激躁症也是壓力造成的。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藤田紘一郎
為什麼人類感受到壓力,腸內壞菌就會增多呢?
因為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消化道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神經傳達物質。大腸桿菌因此變得很活躍,腸內壞菌愈來愈占優勢。之後轉變成一種正腎上腺素(又稱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刺激交感神經。
最近由於精神壓力引發「大腸激躁症」(一般稱為IBS),反覆發生便秘或腹瀉的人急速增多。這是因為精神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起排便異常,腸道真的是個對壓力很敏感的器官。
腸重點Check!
過度的精神壓力會破壞腸內細菌平衡。
每當感到壓力時,腸道內的壞菌就會增多。
大腸激躁症也是壓力造成的。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藤田紘一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