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OWnews 2015/10/07

 

85歲的屠呦呦,這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大陸女人』終於圓夢,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大陸人。

根據新浪《新聞極客》報導,當地時間10月5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大陸藥學家屠呦呦,美國科學家威廉-康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三人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大陸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記者10月5日晚上聯繫到屠喲喲的助手楊嵐。其表示,她也許久未能聯繫到屠呦呦本人,『她家裡電話都變了。』楊嵐稱屠呦呦現在應該還在大陸國內,身體很好。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衛學院教授鈕文異告訴記者,作為校友,他們對屠喲喲獲諾獎感到驕傲,『這是一個不會說英文的女科學家,三無科學家應該讓我們反思人才選拔機制』。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錢江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是5日當天看電視時才知道得獎的。談及獲獎感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大陸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屠喲喲獲諾獎對大陸意味啥?

屠喲喲的諾獎對大陸意味著什麼?這是『大陸製造』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大陸科學界與諾貝爾獎之間糾纏了幾十年,曾有文章寫到『大陸科學家諾貝爾獎之路:曾無限接近 又漸行漸遠』。曾經最有希望的是生於江蘇的華羅庚,但因諾貝爾獎中並無數學家,最終願景落空。

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計8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崔琦、高錕,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和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喲喲。這5人中,前6位為外籍華裔,李遠哲生長於台灣,只有此次獲獎屠喲喲是土生土長的大陸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的一個書香門第,她是家裡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鳴之聲。名字是父親起的,當時,並沒人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改變這個女孩的一生。

讀書時的屠呦呦『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讀中學時,她『成績也在中上游,並不拔尖』,但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 就會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讀書。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她說『很幸運』。

 
 
 

大學畢業,她被分配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之後55年裡,除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坐小樓。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於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青蒿素研究為什麼能獲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詞給出了答案,瘧疾防治。『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屠呦呦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最初對青蒿素的發現是源於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1969年,這個任務落到了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

在當時這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志在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方法是尋找有效的抗新藥——在1960年代的東南亞戰場上,瘧原蟲已經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抗性。

有報導稱,歷經380多次鼠瘧篩選,1971年10月取得中藥青蒿素篩選的成功。1972年從中藥青蒿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對鼠瘧、猴瘧的原蟲抑制率達到100%。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超過200萬人。

屠喲喲為何能從研究青蒿素的科學家中脫穎而出?

頒獎詞稱,『屠喲喲透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

 

事實上,關於青蒿素的發現一直是屠喲喲身上的爭議點。在文革那個特殊時期,不需要個人署名的論文,新的發現迅速變成了集體的財富。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大陸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

據科學界的流傳,青蒿素沒有拿到大陸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拉斯克獎,是因為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

1978年,523專案的科研成果鑑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大陸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隻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地說:北京中藥所,1972年12月從北京地區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結晶物,實驗編號為『青蒿素II』,後改稱青蒿素。

 

在饒毅發表的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修改版)》中,直言『發現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屠呦呦。』並表示,在當時的特殊時期,有段時間幾乎都不標明作者,特別是個人作者,要麼不標作者、要麼用集體作者。

亦有說法稱,後來的幾十年中,被認為不夠『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個青蒿素研究團隊中讓人頭疼的因素,她個性中執拗的方面也慢慢顯現了出來。拉斯克獎頒獎會後,屠呦呦告訴來訪的記者:『這個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們大陸科學家群體。』

之後,《科學》雜誌的網路報導稱:『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專案的成果——歸功於一個人。』

『三無科學家』屠喲喲為何一直評不上院士?

對於屠喲喲身上的另一個爭議在於她的『名分』。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喲喲曾被成為『三無科學家』。

 

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瞭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儘管這是一位在大陸生物醫學界獲得過世界級最高級大獎的科學家,但因為沒有和三項光環罩著,依舊受人非議。

有報導稱,在傳統觀念中,院士身分是評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張有力的名牌。而聞名國際的屠呦呦並未得到這張名牌。央視《新聞週刊》以『一個人的榮譽』為名的報導中稱,屠喲喲向來低調。

 

『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了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之後的55年裡,除了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屠呦呦幾乎沒有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座小樓。』而在獲得國際大獎之前,她已經默默無聞了很多年。

這次獲獎後,屠喲喲還是想此前一樣低調,記者聯繫到屠喲喲的助手楊嵐,其表示目前連她也已經聯繫不到屠呦呦本人,『她家裡電話都變了。』楊嵐稱屠呦呦現在應該還在大陸國內,身體很好。

曾有一篇文章寫道:『《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科學家的屠呦呦,只願意用這本260頁厚的學術著作來與世界對話,對於更多其他的,她似乎無話可說。』

青蒿素研究真的與中醫無關?

諾獎結果公布後,有一種聲音認為,青蒿素研究與中醫無關。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屠呦呦曾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藥的真正饋贈。我相信,大陸醫藥將幫助我們戰勝危害世界各地人們生命的疾病。』

 

最初的523任務中,有嘗試中草藥和針灸抗瘧功效的研究小組,因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埋頭於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耗時3個月,從兩千多個方藥中篩出640個,又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青蒿是當時的191號樣本,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復篩結果卻一直不好。直到有一天,屠呦呦發現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據英國衛報消息,在諾獎隨後的發布會上,有記者問,屠呦呦獲獎是否是對中藥的一次獎勵。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該委員會稱屠呦呦獲獎是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藥的啟發下對一種藥物的尋找過程。《發現者》也以『治瘧藥青蒿素與中醫無關』刊文闢謠。

 

在果殼上的謠言粉碎機中,有人發文表示『青蒿素不是中藥,而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單一、結構明確的化學藥。有很多化學藥最初都是以植物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斯匹靈、達菲,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它們是中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udents 的頭像
    students

    ylshsh101的部落格

    stude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