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14/10/09
諾貝爾獎
【韓政燕╱綜合報導】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昨天揭曉,美國學者貝席格、莫納及德國學者海爾3人以「高解析的螢光顯微鏡技術,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極限」,將光學顯微技術領進奈米新次元,此將有助於深入認識人體蛋白質及細胞運作,揭開巴金森氏症及阿滋海默症等疾病的謎題。
瑞典皇家學院表示,3人的研究超越德國光學家阿貝在1873年提出「繞射極限」,讓人們了解光學顯微鏡的鑑別率極限約為0.2微米(等於0.0002公分)。我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指,3人的成就突破100多年來的極限。
螢光雷射技術聚焦
1990年代,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海爾(Stefan W. Hell)率先發明「受激發射耗損顯微鏡技術」,運用螢光及雷射技術,可將光更聚焦在觀察物上,得到解析度優於0.2微米的影像。諾貝爾獎評委會形容,如同本來只能看到城市的大樓,現在可以看清大樓住戶的生活細節。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莫納(William E. Moerner)是全世界首名看到單分子影像的科學家,他與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物理學家貝席格(Eric Betzig)根據海爾的成果,進一步深入理解分子的內部運作。貝席格研發「單分子顯微技術」,重複掃描同一區塊的螢光分子,每次掃描只讓少數分子發光,再將得出的每個影像重疊過濾,得到奈米級解析度的影像。評委會稱,此技術足以彌補電子顯微術會殺死生物的缺點,現已廣泛應用在研究細胞內部的分子運作機制。
3人分3700萬獎金
三名得主各自將此突破運用於不同的研究領域。海爾專研神經細胞,讓大腦突觸的結構無所遁形。莫納研究與亨丁頓舞蹈症有關的蛋白質變化。貝席格致力於追蹤胚胎內的細胞分裂。
諾貝爾獎評委會表示,3人的研究可讓世人研究細胞內不同分子的交互作用,其中包括與巴金森氏症、阿滋海默症及亨丁頓舞蹈症有關的蛋白質,有助進一步認識疾病的發展,也可推動研發相關藥物。3人將均分800萬克朗(約3766萬元台幣)的獎金。
轉從商6年後回歸
陳壁彰曾在貝席格的實驗室下工作,他稱貝席格是科學界的奇葩,勇於創新,曾因沒有新領域,改從商6年,後又返回科學領域。
【得主小檔案】海爾 Stefan W. Hell
年齡:51歲
國籍:德國
學歷: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學博士
現職: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莫納 William E. Moerner
年齡:61歲
國籍:美國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
現職:美國史丹福大學哈利•S•莫什講座教授
貝席格 Eric Betzig
年齡:54歲
國籍:美國
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
現職:美國霍華休斯醫學中心珍利亞農場研究區小組負責人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官網、綜合外電